台大Insight UXLab夏日聚

        國科會為了發展未來智慧生活科技,在台大、清大、以及成大分別成立了Insight、Eco City、以及TOUCH Cneter三個研究群,在各區域不同的專業學術背景之下,這三個研究群開始發展出不同的未來想像,而Insight UXlab 應該是其中最貼近產業使用者經驗設計的實驗室,所以這次的夏日聚活動,我很早就報名參加,也很幸運的上下場的演講都可以參與,但是下半場為了尊重主辦單位,所以不在本文中披露心得。

        由於我曾經是TOUCH Center中的一員,所以劉玲玲老師以及鄧怡莘老師的部份,我在本文中也略而不提,因為這部份的介紹已經在各種活動中聽過類似的內容,兩位老師的前瞻性無庸置疑,我個人也很喜歡把usability testing比喻作健檢單,不過如果企業主不理會健檢單內容,恐怕這張健檢單有可能成為研究者的末日預言,企業主應謹慎看待之。

        上午場的分享重點放在游牧民的usability testing的規劃以及王秀娟的實例分享。游牧民的分享當中,主題圍繞在usability testing的SOP規劃,首先他先從如何找出適當的受試者談起。usability testing的受試者對於整個產品測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是由於如果進行測試的受試者並非產品的主要使用族群,測試的結果便無法具體反映主要使用族群的使用經驗,所以在產品上試之後,就不容易得到主要使用族群的青睞。所以,透過問卷設計的方式,過濾掉不適合的受試者或是太專業的受試者是有其必要性,所以一個usability testing的研究者,問卷設計是一種必要技能,這部份確實有其專業性,不能等閒視之。

        接下來,測試任務(testing task)與測試環境都必須加以定義與控制。測試任務指的是要受試者進行的動作,例如在平版電腦上找出某種應用程式後在回到主頁面,藉由觀察受試者實地使用的行為,作為產品設計修正的參考依據,這個過程會搭配think aloud的方式,請受試者將當下的想法講出來,這部份牧民並未提及使用眼動儀,但在特定的usability testing中,我們也可以搭配眼動儀進行進一步確認受試者是否有眼到手到。測試環境的控制是為了讓測試的結果不受到預期外的變項影響,例如吵雜的環境有可能影響使用者的判斷,所以我們必須將測試環境控制在安靜的環境之中,得到受試者最純粹的DATA。(當然,如果產品本身的使用情境就是也可能在吵雜的環境下,為了模擬真實的使用情境,也有可能就不控制這一項)。

        對於每一個受試者,測試任務必須一致,甚至在講述測試任務的過程,都必須一樣,不一樣的講述方式,都有可能影響受試者的理解。測試過程中,除了觀察使用者行為以及請使用者think aloud,讓受試者自評表現也是一個參考的依據,這部份直接指出了受試者在使用產品的感受,在測試產品好不好用之外,我們也必須知道使用者喜不喜歡用。在測試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用攝影機以及人工的方式,記錄下受試者的行為,人工的方式主要是除了記錄行為之外,也要記錄使用者的當下情緒,攝影則是事後資料的補正。接著,就是測試完之後,必須在短時間內進行小組討論,趁記憶猶新之際,分享每一個觀察者的心得。

        在整個測試工作完成之後,就進入了分析歸納的部份。這部份分作觀察評量、主觀評量、以及績效評量。觀察評量是記載受試者們犯錯的內容,以及這個錯誤是否發生的次數很高,用以決定這個錯誤的嚴重性,並且也要透過大量的行為記錄,找出每一個錯誤之間的關聯性,所以觀察評量比較偏重與質化分析,之後再計算次數判定嚴重性,所以是一個先質話後量化的過程。接下來是積效評量,這部份判斷的依據是任務是否成功以及執行任務的時間,屬於量化分析的方式,其實這部份也可以用作申請專利的參考。(比既有產品好用)牧民表示,在過去的經驗中,一個貼近使用者經驗的任務,正確率會比較高,執行時間也短,而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們還可以觀察單一使用者是否有正確率高,執行時間長的傾向,如果有這種情況,我認為這個DATA或許會一點問題,因為受試者答對的原因,可能也包含了他思考的比較久,已經不是看到產品後立即的反應,而是過度思考後的結果。最後是主觀評量,這部份包括了任務後評分以及測試後評分,這部份也可以使用系統易用性量表評分。

        王秀娟的分享鎖定在實例的陳述,由於她的分享內容相當完整的記載在她的投影片中,所以這裡我就不贅述。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