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insight UXLab夏日聚‧心得
本次insight UXLab舉辦的夏日聚的活動,對我而言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也為我今年對於使用者經驗探究劃上了一個分號,接下來我就要開始應用這陣子的心得,開始進行usability testing的練習,以及尋找這方面的工作。
整體而言,牧民所分享的內容,跟我們認知科學所受到的訓練是很類似的,我個人也一直強調,心理學實驗與使用性測試的差別在於,心理學實驗是鎖定大腦的資訊處理的歷程,而使用性測試則是觀察人面對工具時所發生的行為,簡單的說,心理學談的是why do people think,使用性冊測試則是what will people react,其實,就是觀察的點不同而已。
在實驗控制的部份,心理實驗的變項控制是更嚴謹的,這是需求不同所致,心理學實驗需要收到純粹的 data,這個data是從主試者提供的刺激,再從受試者端收集到反應,所以不論是實驗控制或是實驗設計的手法都要比使用性測試有更多的限制,但這不代表心理實驗比使用性測試來的正確,因為此事無關正確與否,而是需求不同。使用性測試仍然必須對於實際的生活空間有一定程度的貼近,否則,在控制太多變項的情況下,得到的data可能無法反應現實生活環境的情況,這也是心理學要跨足使用性測試的一個重點,有些情況下,必須適度了解產品使用的情境,得到的使用性測試的data才能更有用處。
從受試者的挑選與任務定義,跟心理學的訓練類似,當然心理學在篩選受試者要受到研究主題的限制,才能去篩選受試者,大部份的有條件的取樣都需要學術理論上的支持以及認知心理的思維辯正,而使用性測試主要是將可能的使用族群找出來,主要的篩選工具也是問卷技巧為主,所以問卷技巧對於使用性測試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我個人想聽的內容在夏日聚中大部份都有提到,只有對於牧民所提的「績效測試」這一塊,很可惜還是沒有很具體的分享。積效測試在牧民提到的內容中,主要是以任務成功與否以及執行任務的時間作為量化分析的變項,必要時可以跟舊有的產品比較,證明新的產品更有優勢。但這一塊是我個人很有興趣的一塊,因為只要是牽涉到「比較」或是「計時」,我們就不能只是看結果,必須連過程都必須要了解。
就「比較」的部份,我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要比較兩種輸入法,我們讓受試者用不同輸入法來輸入同一篇文章,再來比較輸入的字數,這樣的方式看似合理,但是實則不然,這是由於同一篇文章在第二次被閱讀時,熟悉度會比第一次來好,所以後使用的輸入法就佔了優勢,所以這樣的方式並不適用於讓受試者同時使用兩種輸入法,而是要找兩群人,各自使用一種輸入法,再來比較這兩群人的字數。不過此舉就必須要有大量的受試者(至少各30人),這為於使用性測試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可以使用實驗設計的方式,來減少受試者人數,這部份在我的其他文章中已經有提及,在這裡就不贅述。
就「計時」的部份,只要是牽涉到計時,我們就必須去了解收集到的任務執行時間,包括了哪些部份,尤其是人工計時。這是因為我們要收集的資料是受試者的任務執行時間,所以何時開始計時或是何時停止計時就很重要,如果是從受試者閱讀任務內容到主試者人工停止計時,這段時間包括了受試者理解任務的時間、受試者思考的時間、受試者做出反應的時間、以及主試者看見任務結束再按下停止計時的時間。另外一個議題是人工計時出錯機會高,或許可以進行一次測試,同時請兩個人計時,看看兩個人所記下來的時間用相依樣本T檢定去測看看,不過我個人比較擔心的是記時者忘了按。
另外,有一篇文章讓我想寫這篇心得,其中提到ASUS資深使用者經驗研究者的看法,我們究竟要不要給使用者多一點的時間做嘗試?從我學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前測、練習、後測的內容都一樣,其實就不用研究了,因為這一定會有練習效應,使用者會使用並不是因為產品本身,而是因為訓練效果。基本上我認同劉怡君的看法,產品的練習效應還沒發生時,產品就可能被放棄了。如果想要使用者不放棄這項產品,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與測試的數據。我舉一個例子,剛開始使用輸入法,注音一定是最快入門,因為我們已經具備了相關的知識,所以不會任何輸入法的人,如果突然要輸入文字,一定會使用注音。但是如果要考量輸入速度,我們都知道經過訓練後,無蝦米輸入法的速度會快過傳統注音輸入,所以我們要消費者使用無蝦米輸入法,就一定要拿出數據去說服消費者。不過這個數據也必須附上測試流程才有說服力,沒有流程光只有數據,也只是虛晃一招而已。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這趟夏日聚真是不虛此行,想知道的、想印證的、想對照的,都看到了,套一句鄉民的話,感謝智活大大無私的分享啊。
整體而言,牧民所分享的內容,跟我們認知科學所受到的訓練是很類似的,我個人也一直強調,心理學實驗與使用性測試的差別在於,心理學實驗是鎖定大腦的資訊處理的歷程,而使用性測試則是觀察人面對工具時所發生的行為,簡單的說,心理學談的是why do people think,使用性冊測試則是what will people react,其實,就是觀察的點不同而已。
在實驗控制的部份,心理實驗的變項控制是更嚴謹的,這是需求不同所致,心理學實驗需要收到純粹的 data,這個data是從主試者提供的刺激,再從受試者端收集到反應,所以不論是實驗控制或是實驗設計的手法都要比使用性測試有更多的限制,但這不代表心理實驗比使用性測試來的正確,因為此事無關正確與否,而是需求不同。使用性測試仍然必須對於實際的生活空間有一定程度的貼近,否則,在控制太多變項的情況下,得到的data可能無法反應現實生活環境的情況,這也是心理學要跨足使用性測試的一個重點,有些情況下,必須適度了解產品使用的情境,得到的使用性測試的data才能更有用處。
從受試者的挑選與任務定義,跟心理學的訓練類似,當然心理學在篩選受試者要受到研究主題的限制,才能去篩選受試者,大部份的有條件的取樣都需要學術理論上的支持以及認知心理的思維辯正,而使用性測試主要是將可能的使用族群找出來,主要的篩選工具也是問卷技巧為主,所以問卷技巧對於使用性測試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我個人想聽的內容在夏日聚中大部份都有提到,只有對於牧民所提的「績效測試」這一塊,很可惜還是沒有很具體的分享。積效測試在牧民提到的內容中,主要是以任務成功與否以及執行任務的時間作為量化分析的變項,必要時可以跟舊有的產品比較,證明新的產品更有優勢。但這一塊是我個人很有興趣的一塊,因為只要是牽涉到「比較」或是「計時」,我們就不能只是看結果,必須連過程都必須要了解。
就「比較」的部份,我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要比較兩種輸入法,我們讓受試者用不同輸入法來輸入同一篇文章,再來比較輸入的字數,這樣的方式看似合理,但是實則不然,這是由於同一篇文章在第二次被閱讀時,熟悉度會比第一次來好,所以後使用的輸入法就佔了優勢,所以這樣的方式並不適用於讓受試者同時使用兩種輸入法,而是要找兩群人,各自使用一種輸入法,再來比較這兩群人的字數。不過此舉就必須要有大量的受試者(至少各30人),這為於使用性測試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可以使用實驗設計的方式,來減少受試者人數,這部份在我的其他文章中已經有提及,在這裡就不贅述。
就「計時」的部份,只要是牽涉到計時,我們就必須去了解收集到的任務執行時間,包括了哪些部份,尤其是人工計時。這是因為我們要收集的資料是受試者的任務執行時間,所以何時開始計時或是何時停止計時就很重要,如果是從受試者閱讀任務內容到主試者人工停止計時,這段時間包括了受試者理解任務的時間、受試者思考的時間、受試者做出反應的時間、以及主試者看見任務結束再按下停止計時的時間。另外一個議題是人工計時出錯機會高,或許可以進行一次測試,同時請兩個人計時,看看兩個人所記下來的時間用相依樣本T檢定去測看看,不過我個人比較擔心的是記時者忘了按。
另外,有一篇文章讓我想寫這篇心得,其中提到ASUS資深使用者經驗研究者的看法,我們究竟要不要給使用者多一點的時間做嘗試?從我學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前測、練習、後測的內容都一樣,其實就不用研究了,因為這一定會有練習效應,使用者會使用並不是因為產品本身,而是因為訓練效果。基本上我認同劉怡君的看法,產品的練習效應還沒發生時,產品就可能被放棄了。如果想要使用者不放棄這項產品,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與測試的數據。我舉一個例子,剛開始使用輸入法,注音一定是最快入門,因為我們已經具備了相關的知識,所以不會任何輸入法的人,如果突然要輸入文字,一定會使用注音。但是如果要考量輸入速度,我們都知道經過訓練後,無蝦米輸入法的速度會快過傳統注音輸入,所以我們要消費者使用無蝦米輸入法,就一定要拿出數據去說服消費者。不過這個數據也必須附上測試流程才有說服力,沒有流程光只有數據,也只是虛晃一招而已。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這趟夏日聚真是不虛此行,想知道的、想印證的、想對照的,都看到了,套一句鄉民的話,感謝智活大大無私的分享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