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而三聊Persona─如何製作?

/ Nor Chen / Compass Studio.
第一篇第二篇是分享persona的概念心得,本篇就實務上如何進行persona製作,從我本身的經驗以及過去尋訪的資料進行做分享。


    進入本文之前,我想再強調一次。使用persona的先決條件:有能力從用戶的特質以及洞察,將之轉化成設計。先考量有沒有這個技能,再思考有沒有適合的設計師或是引導者可以協助,如果都確定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就可以開始製作persona(舉個例子,persona中如果詳列年齡,如果你是設計師,產品是吹風機,20歲跟55歲,對你而言是否有意義?)

    上一篇最後的結論中有提到,理想的persona所呈現的內容是data,不是imagination所以「貼近使用族群的真實面貌」,是我們在製作persona的準則,以下提供數種方式:(#表示我的個人建議&注解)

方式一
資料來源:架站前的10堂課
適合項目:網站開發
步驟:
1.      接觸使用者:請先建立一份使用者族群的報告,這份報告必須針對真實的使用族群。(#建議人數至少8)這份報告內容要分成三個面向,1) 受訪者背景 2)受訪者在使用情境下,跟周遭的人的互動 3) 使用行為記錄。請盡可能的詳細,使用行為記錄著重於使用者的內心需求,而不是表面的要求;另外,所有可能影響網站規劃的因素,都必須從訪談中得知。
2.      Persona腦力激璗:我們需要透過工作坊的形式決定數種persona。工作坊的參與人需包括利害關係人與開發團隊(#至少有幾位是資深的,或是常觀察使用者的)。首先,引導者是非常關鍵的,除了協助討論,還必須重視不發言者的沉默力量,讓未發言者發言;工作坊的主要目的是勾勒出數個使用者的描述,也就是建立persona,這個內容從使用者背景開始討論,一直到討論出可能的使用行為。當然,坐在會議室是不能貼近使用者,所以步驟一的使用者族群報告就變成了討論卡關時的重要參考資料,大家可以經常翻閱。(#過程有點像焦點團體訪談)
3.      persona分類描述:經過了步驟2,通常會議桌上會出現數個persona,有些是重要的,有些是潛在的,所以接下來要進行分類的動作,找出主要使用者(#你的主要TA)、次要使用者(#會使用你的服務,但只是偶爾使用)、以及互補使用者(#需要你的服務,但需求完全不同)。分類後,我們大致上已完成persona的資料。
4.      擬真:將所有的persona貼近真人,可以加上照片或是鮮明的背景資料,以及姓名,讓persona就像生活中可以能遇到的人。
以上是針對網站開發可以使用的persona產生方式。

方法二
資料來源:服務創新策略工作坊、問卷統計、講師口述
適合項目:商業服務
步驟:
1.      針對消費者發出200份以上的問卷,問卷的主要內容是調查消費者背景,以及簡單的生活作息,同時也調查跟親友的互動情形。
2.      根據問卷結果,找出類似特徵的族群,可以挑出數群(IBM16)
3.      進行產品以及服務的調查,決定消費者的那些特徵或是行為可以牽動、產生消費行為。
4.      分別針對挑出來的族群進行抽樣訪談,建立persona,訪談的內容盡量圍繞著可以牽動或是產生商業利益的內容。
5.      將訪談內容製成完整的persona,並加以擬真,讓開發團隊熟悉這些persona,以後就不會很模糊的說使用者會不會這麼想,而且可以直接說,Tony喜歡這麼做,Mary不會接受這樣的設計。(TonyMary就是persona上虛構的人物)

方法三
資料來源:行為式設計工作坊
適合項目:服務設計
步驟:
1.      先決定服務的主題,並規劃訪談。
2.      進行數名受訪者深度訪談,後續進行階梯法提取受訪者的內心價值。
3.      小組內發想可能的消費者族群,每人發想兩位,一位是主要的消費者,一位是使用機會少的消費者。(請思考是否符合價值)
4.      組內進行討論,議決數位人物,轉成persona

 以上三種製作persona的方式各有不同,本人覺得並沒有定論。但是我們還
是要根據第二篇文末的原則去判別適合的方式,或是作適度的修正。但是persona產生的方式離使用者越遠,我們越需要注意後續驗證的工作,否則,即使您有同理心來應用這些persona,但是取得的persona又是不精確的,反而失去建立persona的用意。


第四篇我將與夥伴直接進行persona製作,並將過程詳述,請大家繼續支持persona的系列文章。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