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Summit:創新不是無中生有


創新不是無中生有
施子薇

第四場講者施子薇在求學階段主修資訊科學與心理學,所以進到使用者研究領域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尤其是個性上比較敏感,注重細節,所以就自然吃了這行飯。(Nor:我覺得這是這一行的特質)她的第一份工作是developer,所以她的養成背景中包含了軟體開發的經驗。第二份工作是在趨勢科技擔任設計工作,也負責設計管理,所以到此她具備了設計管理的經驗;第三份工作是到了北京微軟,除了建立一個使用者經驗團隊,也擔任產品專案經理,所以到此為止可以說這就是成為一個資深UX designer所需的過程,重點是她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看「產品」。

    大陸的確是個幅員廣大的市場,但這不代表待在大公司微軟就可以一窺整個市場走向,反而在微軟會像是在溫室中,看不到變化劇烈的mobile market,所以她跳出微軟的舒適圈,投入了新創公司(NorJill是我知道第五位資深UX designer跳入新創公司的人)

    談到這裡,Jill開始進入了主題,什麼是創新?就Jill的想法中,創新必須包含三個元素,第一元素是必須要是新的,這並不是說要有一個空前絕後的東西,它有可能是一個點子或方法,可以用來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這都是一種「新」。第二個元素是useful,也就是它必須要是一個valuable的東西,為了創新而創新不具意義,可以使用的,對user有用的,才是一種創新。第三個元素是feasible可被實現的,李開復博士說過他大學時做了一個相當前衛創新的論文,對於當時的技術而言是相當具有開創性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實現上的困難,所以也只能將研究束之高閣,這樣的新的東西,它不能被實現,也不能是一種有價值的創新。

    接下來Jill主要針對了「new」以及「useful」來進行陳述,她直接點明從事使用者經驗設計的人,是最適合做創新工作的人,為什麼呢?她先從new idea講起,一個新的idea是從哪裡來的?是在苦思之後,突然從腦中蹦出來的嗎?心理學稱這種現象叫做insight,但其實在看過許多的例子之後,這種new idea都不是突然來的。那new idea是怎麼來的呢?把new idea想出來的方式是,你必須要活在未來,要如何活在未來?如果用衝浪來比喻,我們必須站在浪的前端,要用一個活在未來的心態來看待周遭生活的設計,而從事UX的人都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要去看出不同文化對於產品的影響。所以隨時接受新的資訊,去接受新的產品、新的體驗,站在浪的最前端是非常重要的。

    身為一個用互體驗的從業人員,不得不半強迫自己去體驗一些新的事物,嘗試去找出這些事物有什麼不方便、漏了什麼、如何更好用、如何更有趣。以Flickr為例,本來Flickr是要做一個可以讓萬人使用的遊戲平台,但後來他們發現到,當中的照相分享功能非常吸引人,所以就將Flickr轉個彎;Dropbox是另一個例子,創辦人覺得他為什麼要每天帶著USB隨身碟,有沒有什麼方式讓他可以不用這麼麻煩,所以他自己的需求創造了dropbox。另外就是air B&B的服務,總會有人出外時不想住太好,想有個地方睡就好,所以這種提供客廳給人睡的媒合平台就這樣生出來了。這其實呼應了微拓社長所提到了,為了「那個人的笑容」所產生的創新。

    創新同時也可以從好奇心來,就Jill的角度來看,她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同時因為曾經做過不同的工作,有了更多元的角度,來觀察每一件生活中的事物,這對於使用者經驗的工作很有幫助,在面對UX的議題,她也不會只專注於user interface的議題上,有些問題並不是純粹UI的問題,而且用戶需求定義的問題,有沒有真正的符合使用者內心的需求。如果一開始的方向走錯,或許並不是UI有問題,我們必須從事情的源頭去探究,如果一開始定義使用者需求的部份本身就有問題,你做了很好的UI或操作模式,這產品一樣是不能成功。

    接下來Jill對在場的學生說,要多探索跟自己不同領域的知識,從市場競爭力來說,多一種技能就多一個經驗,同時對於探索其他領域保持好奇心,這對未來從事創新工作而言會有很多的助益。對於從業人員而言,去探索其他行業也是相當有趣的,把其他行業的服務帶進自己的領域,就有可能激發出一些創新。

    那什麼是有用的?最容易的創新是從自己覺得有用的想法開始,這會很容易的知道你的想法是否有解決你生活上的問題。或是從你很熟悉的一群人開始探索小團體的需求,然後做一些prototyping來看看是不是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們要做的就是experiment,在移動互聯網中,可能每個月都要有一個新版本,在過去或許兩年出一個就可以了,但是現在可不同,我們要快速的把商品丟到市場上,FBMark說,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不把東西進行實驗,你永遠不知道結果如何,用想像的方式去修正產品是沒有用的。直接看用戶的回饋是最快的,而且現在的用戶平台已經不同了,所以要盡快進行實驗。做實驗的目的是要收集回饋加以修正、以及快速的將結果回饋給用戶。我們只要一開始挖一些淺淺的坑,總會有一些坑是使用者想要的,我們再把那些坑挖深成井。以前我們要推出新版本,程式灌在光碟中,還要包裝鋪貨,將流程拖的很久,現在不一樣了,不論是哪個地區的軟件,我們都可以在網路上進行交易販售,產品的周期快很多,用戶回饋也快很多,你可以很快的得到下一個版本的建議。

    「越快失敗,就越快成功」,你一定會越走越穩,只要你不斷的去面臨失敗。整個產業的趨勢變化迅速,我們要想辦法跟上環境的腳步。最後,軸轉(pivot)是她最後想跟大家強調的,在這精實創業是很普遍的想法,這裡指的是很多成功的創新,其實結果跟他們原本計劃的方向不一樣,他們在創業過程中不斷得到用戶的反饋,有時候突然發現某一塊服務受到很多的迴響,或是發現他們定義的使用者需求有錯誤,亦或是他們重新檢討他們的熱情與長處在哪裡,這些都成為他們改變方向的參考依據。這個過程中都需要敏銳的知道用戶的需求,而這也是UX designer的專長,所以UX designer其實相當適合作為一個成功的創新者。

    最後,Jill在次強調,創新來自於需求(needs)來自於用戶的意見回餽(feedback),來自於軸轉(pivot)的敏感度,這些就跟大多數UX designer的能力相符,所以重視使用者體驗,就可以知道創新的方向。

Nor
我特別喜歡淺坑的比喻,這跟我善用的scenario-based design的思考方向是一樣的,我們要向下挖掘使用者內心的價值是什麼,我們的提供的服務就是要實現價值,而不是去呼應淺層的需求,因為淺層的需求是不斷變動的,但內心的價值是難以撼動的,只要服務對了,就有成功創新的機會。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