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洞察人心,所以創新」論壇

     
        很幸運的在2012.6.1那一天,有一個機會可以參與台大insight「洞察人心,所以創新」論壇。這個論壇的與談人都是產官學的精英人物,有這個機會親見這些在電視上才看的到的人,真的很幸運。

        我直接切入正題,將當天我所記錄下來的內容,跟大家分享。一開始是由劉佩玲老師針對後PC時代分享她的看法。劉老師表示,在1970年代,電腦的儲存與下指令都要藉由紙卡,直到我們可以使用鍵盤,都已經是1990後的事了,這時候的電腦可以快速處理很多事,讓以前可以趁電腦處理資料時喝杯咖啡的時代過去了,也讓使用電腦的人更忙碌。2000年以後,網際網路的誕生,讓電腦進入新的時代,2010年ipad等平版電腦入市、app經濟興起,臺灣在這股風潮之中,似乎只能贏得蠅頭小利,當蘋果電腦獲利100元時,臺灣只能從中分得0.5%的利潤,所以這樣的情勢,臺灣不能不往更新的方向邁進。

        以人為本的創新是一個新的切入點,讓使用者經驗設計重新提升臺灣的電腦產業。這個過程中,必須不斷的嘗試,才能越接近成功,劉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主試者希望受試者團隊,可以用義大利麵、線、膠布、以及棉花糖為競賽的材料,哪一組能夠在20分鐘內將棉花糖舉的最高就是優勝者。這個實驗包括了建築工程師、商業學院學生,還有小孩組,一共五組人馬。最強的團隊,想當然爾,就是建築工程師團隊;最差的團隊居然是商業學校學生,原因是光開會就把時間耗光了,但是令人驚喜的是,小孩組的成績也在平均值以上,這是因為他們都沒有經過很多思考,直接實作,不斷嘗試,所以測試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的鄧怡莘老師則是直接用使用者經驗破題。他指出,過去使用者經驗是以測試為主,測試的重點放在UI,並依產品別鎖定特定族群,但是現在的使用者經驗已經不能再這麼做了。現在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必須包含context(歷史、文化、場域)、participant(夥伴、關係人、使用者)、以及insight(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而這三項都必須以「同理心」為基礎。
     
        以下是insight的案例以及他們切入的內容:

防災救災
Context
●進入場域
●聽故事
Participant
●災民
●救災人員
●行政人員
Insight
●深度訪談
●模擬情境
健康保健
Context
●長時間的記錄
●參與生活場域
Participant
●單一使用者
●使用者的家庭及朋友
●營養師
Insight
●探針
●活動介入
●自我記錄
行動商務
Context
●如影隨形
●聽故事
Participant
●經營者
●開發者
●消費者
Insight
●深度訪談
●模擬情境
運動健身
Context
進入北美運動中心場域
Participant
●經營者
●運動者
●健身教練
●專業器材製造者
Insight
●脈絡訪察
●參與工作坊
●技術探針


        陳玲玲老師帶來的觀點也相當令人驚豔。她指出,我們臺灣現在強調跨領域的人才,但是培養專業人才也很重要,現在研究所的入學考試,通常都是以大學的科系為取向,不容易讓其他領域的學生到其他領域研究所就讀,所以我們既要培養專業人才,又要跨領域,研究所的招生取向就顯得很重要。

        商業取向方面,陳玲玲老師強調了「美」。美很重要,不論是產品外觀、使用者優雅的使用行為、畫面過場的美感、人機互動的美感、甚至連聲音的美感,都會影響使用者對於產品的評價。陳老師也提出一項研究佐證,過去有一個研究關於美感是否會影響人的喜好以及對於產品品質的觀感,研究人員找了兩種品牌,差異在一個是強勢的品牌,一個是弱勢的品牌,另外一個變項是產品的美醜。

        在兩個品牌的產品都是不美的情況下,研究人員詢問受試者會選擇那一個,選擇強勢品牌的人的百分比,比選擇弱勢品牌的人多出約5%,但是在美的情況下差距約10%;研究人員再詢問哪一個比較好操作,在不美的情況下,選擇強勢品牌的人多於弱勢10%,但是在美的情況下,這個差距增加到65%。這個研究直接指出美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相當趨近於人的研究。

        其他老師的精彩演講因為我記錄的資料有限,在這裡就不勉強回憶,參與這項論壇的收獲頗豐,也與各位朋友分享。

留言

  1. 很棒的分享~
    挑個錯字: 研究人員找了兩種品牌,差異在一個是強勢的品牌,一個是弱勢的品"排",另外一個變項是產品的美醜。

    回覆刪除
  2. To Starwilly

    謝謝指正喔,我看兩次都沒看出來,果然校稿不能自己校^^

    Nor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