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心理學在版面設計的應用(中)

Law of isomorphic correspondence
第六個法則是同構對應法則,翻譯的有點失真,但是這個法則很簡單,就是一些圖形的應用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左圖的芬蘭文Apua相信沒幾個人懂,但是看到問號也大概可以猜出是可以點選它尋求協助。其實我們對於圖形的解讀也相當依賴過去的經驗,如同「>_<」,是代表不舒服,加上兩點「:>_< :」就變成哭泣。


Law of prägnanz
第七個法則是好的形式,這個法則的意思是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將外界的圖形刺激組織成一個有意義的圖形。左圖中IBM的logo就是一例,我們會把白色的色塊組織成IBM三個英文字母。左圖下方的例子更可以清楚說明,五個沒有關連的圖像擺在合適的位置,就會讓我們看到一個奔跑中的人,這個人的呈現不需要畫的太完整,我們只要丟給大腦是傷腦筋就好了。





Law of proximity
第八個法則是接近率,在視覺上,較靠近的元素會被視作一群,如左圖左方,我們會先察覺四個元素成一線,但左圖右方則是三個元素成一列,這就是接近率所產生的差異,我們可以盡量把相關的icon放在同一列或線,方便視覺上的搜尋。

 



Law of similarity
第九條法則是相似律,指的是圖案相同的元素,在視覺上會自動組織成另一個大形的形體。如左圖中的小三角形圖案是一樣的,所以視覺上這些小三角形又被組織成一個大三角形。在版面設計上,運用這個法則,在icon的外框上做一些設計,就可以將不同功能屬性的icon自然區隔。



Law of simplicity

第十條法則是簡明法則,如左圖中,如果我們要使用搜尋的功能,google的設計顯然簡潔的多,也沒有過多不需要的刺激。如果以原paper中的例子,如果我們要呈現南方十字星,figure 10.1就很簡明扼要,figure10.2就出現太多不相干的資訊。



Law of unity/ harmony

最後一條法則是一致性(單一性)。與其他的法則相異之處在於,這一條法則較偏重於不要去違反,如右圖中,相同的元素放在一起就會出現相似律的效果,但是如果版面上把相同的元素分成兩群,視覺上會因為接近率的關係被視作兩個資訊群,但是使用者還是會疑惑這兩群的資訊是同樣的還是相異的。




以上就是這篇paper整理出來的11條法則,下一篇將會介紹這篇paper中,如何去評估一個版面中,完形法則應用的情況與效果。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