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到盛開的白玫瑰─讓我們聊聊公民覺醒

        我今天無聊翻了一下中選會的網頁,看了一下歷屆立法委員的投票率,第三屆67.65%、第四屆68.09%、第五屆66.16%、第六屆59.16%、第七屆58.5%。我開始覺得還滿有趣的,第六屆之後的投票率似乎一下子降了許多,這其中當然不乏很多因素,我不是政治或是統計學的專家,沒辦法說出原因,但是我看了第七屆立法選舉委員選舉後的新聞,看到了很多類似的標題:對政治現況失望,這個標題從我的角度來看,其實,有點弔詭。

        在立法院修法的例子中,我覺得最快速的就是名人效應,有些應該修法卻懸而未決的法案,只要有名人因而受害或受惠,就會變成一張修法立法的直達車票,這裡我也不想舉例了,這種例子太多,反倒是因為社會運動而修法的例子,還真的不多。但是我也發現為什麼不多,一些除罪化的修法,後座要綁安全帶的規定,因為名人效應很快就通過了,這其實跟全民共識的關係不大,坦白說,這些法案根本換不到選票;但是一些環保運動、白玫瑰、土地徵收條例等法案,對於選票其實是有幫助的,如果一下子就通過,對於政治人物而言就少了發揮的議題,所以這些法案終究會過,但是政治人物還沒有徹底利用這些議題換到選票前,這些法案還是繼續躺著,會躺多久遙遙無期,畢竟不只一個委員或是一個政黨需要這些議題。

        但這些立法院的立法委員是怎麼進立法院的?靠的是一張張選票啊,很多人對於立法院的生態不滿,對於立法進度抱怨不斷,但是整體來看投票率又降低,請問這是哪招?如果不投票的人是為了對政治生態不滿,此舉不就是造成政治生態的原因之一嗎?所以我一直覺得新聞的標題下的很弔詭,這有點自相矛盾吧!

        弔詭歸弔詭,其實我們要知道還有「近四成」的選票選擇放棄,「近四成」其實是有意義的,這四成的選票,足以主導選局,改變立法院生態,但是端看公民是否覺醒。在我國的投票制度上,並沒有廢票的選項。在泰國的選票設計上,有著「No-Vote」的選項,代表的是我誰都不選,這個設計並不是意見的表達而已,藉由這個選項可以壓低候選人的得票率,若是一個選區中沒有任何一個候選人的得票率高過20%,就算是第一高票也是當選無效,只要有25席次因為「No-Vote」而無法決定候選人,則選舉要重新舉辦。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公民覺醒制」的投票機制,讓選民可以不要在爛蘋果中挑最不爛的,如果說在臺灣不投票是拒買爛蘋果,在泰國投下「No-Vote」等於是我拒買,而且我還要求廠商全面退貨,這是多好的公民覺醒制啊。

        但是在臺灣要修法還是要透過立法院,我只能說推動成功的機會不高,但是這不代表選民應該漠視自己的投票權,要知道四成的選票足以改變立法院生態,也是一個合法的使人不當選的手段,如果你不喜歡某委員主導的議題,請你支持同選區的其他委員,如果你全都不愛,把廢票率衝高到超過當選人,也是一種聲音的表達。但是,不投票,就真的發不出任何聲音,還落的被新聞媒體給不投票的人扣帽子,這會是不投票的人想要的嗎?

        等不到盛開的白玫瑰,有感而發。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