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街景與地圖的演進─認知科學的完美應用

        最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從事旅遊地圖的出版工作,我們認識於HPX23高雄場。他問了我一個問題,認知心理學對旅遊地圖有幫助嗎?我想到我研一曾經做過的人因作業,那時我鎖定了尋路(wayfinding)的議題,而這個題目正好與地圖有關,所以本文就來談談用認知科學中有關尋路與地圖的研究。

        首先,我們假設一個情況,如果你要拜訪你的朋友,但是不知道朋友家確切的位置,所以你打電話來問他,他是這麼跟你說的:

        「你出了車站大門,對面是一家超商,你往超商東邊走三個路口,會看到銀行,銀行的北邊是體育場,體育場西邊有三棟公寓,我家是中間那一間。」

        後來你出了車站,忘了朋友說的內容,所以你又撥電話過去,這次是你朋友的爸爸接的,他是這麼指示的:

        「你出了車站大門,面對超商,右轉走三個路口,會看到銀行,你面對銀行往左看,會看到體育場,你到了體育場之後往左看,會看到三間公寓,我家是中間那間。」

        這兩種指引的內容,你覺得一樣嗎?第一個指引方式是比較偏exocentrix(以世界為中心),觀察環境是以俯視整個城市的角度來給予指示;第二個指引方式是egocentrix(以自我為中心),觀察環境是以眼前視野所見的角度來給予指示。如果你覺得並沒有什麼差異,那我們再進一步用地圖來說明兩者的差異。

        我們在使用地圖時,看地圖的當下是以exocentrix的角度切入,所以我們很清楚地圖範圍內各個地點的相對位置,不過我們身體的位置是在城市之中(egocentrix),無法以眼前的景物對照地圖的宏觀全貌,要將地圖的東西南北轉碼成自身的前後左右,需要有方向感以及效率較高的心像旋轉(mental roptation)的能力,所以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看地圖,所以使用地圖的能力在個體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

        所以我們使用地圖的能力有差異,對於使用地圖能力較差的朋友,我們要再進一步談到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尋路的行為。人對於尋路能力的掌握源自於三種知識的理解,分別是地標知識(landmark knowledge)、路徑知識 (route knowledge)、以及俯瞰知識(survey knowledge)。地標知識來自於地貌上突出的建築或是圓環、廣告招牌等。路徑知識指的是從甲地到乙地的路途中,我們必須經過多少轉折,而轉折點有賴於路標知識。俯瞰知識是對於整個地域空間的相對概念,這部份必須經由經年累月的經驗逐漸建立。

        我們使用地圖的行為,就是利用地圖幫我們建構尚未完備俯瞰知識,讓地圖的使用者進一步去規劃路徑知識,乍看之下我們使用地圖應該就可以避免迷路,但事實不然。地圖的使用缺乏沒地標知識的提供,所以即使我們持有地圖,只要我們身處物理環境之中,還是有一群人會迷路,所以地標是影響尋路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

        現在我們談的地標,是一種空間資訊,我們物理世界中的空間資訊有兩種,一種是原生資訊,舉凡山海湖川,或是特殊建築物、知名廣告招牌、或是大型裝置藝術都算在內;另一種資訊是後加的,例如路名門牌,或是導引的標誌等等。現代科技協助人們在空間內移動,以是著重於空間資訊的提供。

        我們如果看導航器的演進,從一開始再地圖中出現一個點(你所在的位置,採取exocentrix的角度),到現在模擬駕駛者的視角,提醒駕駛者何時要左右轉(你將要前往的方向,採取egocentrix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地圖的使用逐漸往使用者的主觀角度演進,這一點其實跟過去的認知科學研究的結果是有高度的一致性,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才有辦法把認知科學強調的以人為本的成果逐步落實在消費產品之中。

        但是在使用導航器,我們仍然偶爾會迷路,一個原因是地圖建構與實際情況不一致,這個部份是科技的問題,但是在認知方面的問題是,要將導航器的內容與實際的路況做比對,仍然會有失真的問題,也就是導航器顯示的畫面是否就是我在駕座上看見的呢?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解,這就是本文題目中提到的google街景功能。

        傳統的地區以及導航器,可以協助人們建立路徑知識以及俯瞰知識,而導航器更可以協助建立地標知識的雛型,但是google街景建立的是完整的路標知識,而且與物理世界完全一致,所以不僅是一個完美的egocentrix應用,更是提供了毫無保留的空間資訊(不論是原生或是後加)。google街景雖然工程浩大,但是卻是將我們認知能力的極限提供了幾乎一致的配對。

        所以我們在設計行為上,我們談到了使用者中心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但如果再加上對於認知能力的理解,相信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可以呈現更貼近人的功能表現。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