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互動設計中關於手機的易用性評估

        上個月在IxDA的社群中認識了有高度共識的朋友Claire,她無私的分享她們在法國Grenoble理工學院學習互動設計過程中,關於手機的usability testing method,為了讓更多人了解usability testing,同時也確認我理解的程度,在Claire的同意下,我節錄了他們的法文報告並將過程轉譯成中文,其中也參雜了我個人的理解。經Claire確認後的內容如下:

一、 選用的產品描述
        在測試的一開始,我們必須針對我們所選定的產品進行清楚的描述,這個部份的描述需闡明我們所選用手機的功能與外型,此舉也有助於後續我們要如何選定測試的項目。概述的內容有手機的型號、硬體條件(重量、尺寸、螢幕大小、畫質像素、記憶體)、軟體條件(文件、附加功能)傳輸方式等。

二、 問題與假設
        在釐清產品的外型功能後,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資訊提出我們的問題與假設,例如:1)這款全觸控的手機少了實體按鈕是否造成影響;2)使用者是否有辦根據這支手機所提供的UI,找到他想使用的功能並執行它;3)手機外型在不同使用者的手掌的放置方式是否也不同。以上都是可以測試的內容。

三、 鎖定使用的情境與評估作業(task)
        在決定我們所要測試的項目之後,我們就要開始規劃測試的情境與評估的作業,例如我們想請使用者執行行事曆鬧鐘的設定,來了解手機介面的互動性是否可以引導使用者完成這項功能。或是我們想使用者試著發送一張圖片給特定的接收者。

四、 採樣內容
        使用者的招募決定了測試結果可以解釋的範圍,同時我們必須避免評估的結果受到採樣方式的影響。例如使用者的性別是否與使用手機的方式相關,這個部份必須透過團體的討論來分析會影響評估的可能性。同時在本次的評估中,地域文化的因素也被考量其中,這是由於人對於如何去描述工具的使用方式,有可能受到語言詞彙的限制或是受到共同的生活經驗所影響。以上的內容必須列表討論,以方便討論情境或是評估方式的可行性。最後必須有詳細的實驗程序。

五、 決定觀察的重點
        使用者的手勢以及口語描述有助於協助我們發現或釐清問題,所以我們鼓勵使用者將自己思考的內容說出來。同時也必須由觀察其他的事項來進行評估。
‧ 手持手機的方式(手掌與手指碰觸手機的位置)
‧ 執行特定功能的順序
‧ 為何使用這個按鈕(可能是在發生錯誤時)
‧ 使用者使用手機的手勢(操作或是如何拿)
‧ 使用者陳述的內容
‧ 遭遇困難時的對策或反應
‧ 作業執行的時間(有時候使用者找出正確使用方式的時間較長,無法在制限的時間內完成,我們可以視其發展的情況,不用中止他,但計時要持續)
‧ 在使用者無法繼續作業時給予合宜的提示
‧ 給予提示之後使用者的反應

六、 拍攝整個評估過程
        我們無法準確無誤的手記所有的評估過程,所以我們應使用拍照過程的方式,來還原整個評估過程,減少失真。

七、 小結整理
        我們在評估的過程中應該要列表整理,每一個評估的作業我們都必須在表格上寫明正確的使用方式,並在旁邊預留表格,讓主試者記載使用者的使用方式,方便兩相對照。

八、 列表整理
        我們應該盡量把評估作業的內容以及收集到的資訊整理在同一頁面,方便後續分析時的對照。此舉可以讓評估小組在後續進行分析時,快速的將正確的使用方式、使用者的使用方式、使用者遭遇的困難、以及其他可能的使用方式做連結。操作手勢與手持手機的方式都必須在同一文件也同時載明使用者口述的內容。資訊量有可能太多而失真,這部份就要充分的使用影片記錄的方式加以修正。
‧ 我們給予使用者的額外協助必須以附件的形式記錄。
‧ 使用者接受主試者的提示後所作的決策與使用行為也可以另外以附錄的方式記錄下來,
‧ 我們提供使用者額外的協助的內容必須有所規範,我們可以在規範的範圍內盡量提供訊息給使用者,提供的額外協助必須記錄下來,並詳記使用者的反應,我們才知道使用者在哪一環節操作失誤。
‧ 手勢與姿勢
‧ 善用影片的資訊
‧ 使用者的問卷調查(評估前以個人背景為主,評估後以使用感想為主)

九、 分析意見
        藉由團隊討論的方式,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我們可透過這個方式理解哪些特定的使用者會發生哪些使用障礙,甚至發現生理上的差異。
‧ 經常發生操作失誤的情境應透過系統或是介面加以改善。
‧ 我們必須統整使用者操作過程中觸碰螢幕的方式,並提供給程式設計師,讓大部份的使用者不須經過訓練就可以操作。
‧ 統整所有表列文件。

十、 提出不同的使用對策(以這次評估為例)
‧ 手寫筆
‧ Icon redesign
‧ 如何解鎖
‧ 使用捲軸

十一、附件
‧ 表列式比較資料
‧ 分析結論

後記:
        跟Claire討論的過程中,她一直強調關於usability testing method其實有專書介紹,雖然會因為評估的產品不同可能要修改評估過程,但是基本的流程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個人看過的評估流程也有相同的感覺,評估的方式其實都有參考的資料,但我個人認為國內缺乏評估實例的分享,對於受試者的採樣技術、評估設計、問卷技巧、以及分析方式都偶爾會看到誤用的情況,這部份的知識並沒有很的高門檻,評估人員只要肯多花時間去充實相關知識,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相信在產品上市後銷售情況就會看到成果。

        但Claire同時也強調,評估工作並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一個團隊,透過團體討論加上專業的知識與充足的準備,評估的成果才會具有比較好的可信度。這一點說進我心坎裡,我今年自己也進行了一些usability testing的練習,但是這些成果我並沒有放在部落格分享,因為有些產品的評估過程若是沒有團隊的相互支援以及責任分工,難免都會有記錄失真或是過於武斷的結論。所以我目前仍然以「usability testing method」作為分享的主軸,並針對不同的產品修正流程,修正的方式多參考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以及行為實驗的技巧,希望可以為台灣的產業界提供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再次感謝Claire HUANG的分享,很高興在研究的漫漫長路上又多認識了一個無私交流的夥伴。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