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界前輩給予後進的心得分享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參加了成大心理系所舉辦的小型演講,主講者是心理學界的前輩陳大哥,跟我們心理學界的學弟學妹們分享他在產業界的所見所聞。

        很巧合的是,他演講主題「換個位置要換個腦袋」,跟我部落格中淺談認知科學導入設計(五):認知科學與使用性測試 一文中最後的結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我前往聆聽的主因。陳大哥一開始很開門見山的說,業界的研究環境,並不會比學界好,而且有可能因為不知道研究需要什麼工具,反而增加了學界往業界工作的難度,其實在學界中,要讓其他學門了解心理學的需求與貢獻就已經是有難度了,更何況是要進入產業界呢。

        陳大哥的主題與跨領域的詞彙有很大的關係,陳大哥說,我們看Apple Human UI Guideline,乍看之下很偏設計,其實有些部份只是詞彙不同,我們只要代換入心理學界的詞彙就可以看懂這些文件,例如我們認知心理學中的完形理論,其實放在UI Design中就有很高的應用性,只是這些設計的準則用了不同於心理學界的詞彙如familiarty, simplicity或是discoverability等等,其實跟完形理論中的準則沒有太大差異,有些根本就是一樣的,所以業界的應用門檻對於心理學界的人而言其實並不高。那真正的門檻在哪裡呢?

         陳大哥認為,心理學的學弟妹應該要加強其他的技能如程式或是繪圖,因為純研究的角色不容易在臺灣業界看出貢獻,必須要多一些可以讓人看見的技能,才比較容易在業界存活,這一點跟高醫大蔡志浩老師的看法一致,在屏科大半日遊-人機介面業界專家系列講座一文的 結論也有相同的感受,如果沒有這種體認,就只有出國一途了,國外的環境對於心理學界會比較友善。

        陳大哥另一個分享重點是心理學界的研究到了業界要有適度的包裝,我們不能把業界的主管或是客戶當做口試委員,所以我們要用他們看的懂的語言,同時也要有職業化的簡報技巧,才能夠讓業界接受(不是理解喔),陳大哥提及的這一點真的很重要,我覺得我們都要思考一下人因課、知覺課上過的理論,應用在簡報上,我們除了讓別人理解,更要讓人接受,在無法讓人接受的情況下,我們就沒有參賽權。

        對於我們後進,陳大哥認為態度與心理訓練的專業,是我們跨入業界的基礎,我非常認同這一點,同時也反省自己在認知所的訓練是否足夠,以一個畢業的心理人的立場,如果還想堅守心理背景,持續不斷的充實自己是很重要的,我最近也發現我畢業後唸的書與paper比在研究所時其還多。所以陳大哥的叮嚀乃真知灼見矣,很高興可以聽到陳大哥的分享。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