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Gathering2011年五月份的活動

        2011.5.21北上參加UIGathering五月份的活動,這次活動的主講人有兩位,一位是密西根大學博士生張永儒,他同時也是台大HCI版版主,經常藉由HCI版分享許多有關HCI的資訊,對於這個領域的有深入的了解;另一位是勤崴國際的軟體規劃與專案執行副理吳雅雯小姐,這家公司的作品「google map」相信大部份的人都使用過,所以吳小姐的演講對於新手而言實在是個難得的機會。
        張永儒演講的內容以互動設計的沿革開始講起,從這個角度破題可以讓大家很清楚的了解互動設計並不是一個新的議題,而是一個一直存在的想法,只是現在它到了一個開始被重視,同時看見被重視所帶來的價值的時代。
        接下來永儒簡短的講解的幾個名稱,雖然現場的人可能都聽過,但是對於新踏入這個領域的人,或許只是聽過而不知其義。詳列如下:
HCI: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UX:User Experience
UE:Usability Engineering
UI:User Interface
UCD:User-centered Design
HCD:Human-centered Design
IA:Information Architects
        其中UCD與HCD的差別在UCD談的是針對特定族群的使用者,HCD則是鎖定人類先天的認知特性,所以並不能同一而論。
        接下來永儒提到了互動設計的process,在此我不詳述永儒提的所有step,因為就如永儒所言,每家公司或是學者都可能有屬於自己的design process,並不能去確定哪一種比較好,而且每一個專案屬性與目標都不盡相同,所以使用不同的design process是很正常的情況。但是永儒有強調一點就是整個 design process中,必須加入對人的understanding,才算是兼顧互動設計意涵的作品,這個角度極為中肯,互動設計本來就是要找出人與工具之前最佳的配合方式,怎麼可以把人的想法與價值觀棄置一旁呢?
        接下來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永儒對於使用性測試的想法,他覺得使用性測試可能有以下幾點可能被質疑:
1.測試的環境是人為的。
2.測試結果佳不代表受到消費者青睞。
3.受測者不一定是消費族群。
4.測試不是每一個議題都需要做。
        當然這是一些值得探討的項目,不過永儒並不是否定使用者測試的重要性,他特別私下提到:「testing是一定要做的. 只是要大家記得testing不是萬能的, 就像一個人可以說錢不是萬能, 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一樣的意思. 沒有測試, 你不知道使用者會怎麼使用你的產品, 但是測試也不一定可反應出在真正使用情況裡使用者對你的產品經驗如何。」 畢竟使用者測試可以讓產品有機會更趨向消費者的需求,不可等閒視之。由於當天我並沒有待到Q & A,所以雖然有其他疑問,但是卻沒有辦法當面請益,希望還有機會跟永儒交流。
  
        第二位講者算是我的學姐,我們有類似的背景就是我們都不是資訊見長,當然她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我還在想辦法跨進UI的領域中。她的演講只有兩個字形容,中肯。
        首先吳小姐分享對於成功的app點子的判斷依據,如下:
1.是否有解決user的問題。
2.是有有鎖定特定的消費族群。
3.是否有利用了「行動裝置」的特性。
4.產品本身是否有黏著性。(讓人一用再用,或是期待下一版本)
5.這個產品是否可以讓你活下去。
        接著她提供了一些數據給在場的人士參考,在美國,Android的使用族群比Apple多,但是臺灣呈現相反的現象,現場民調也是有相同的情況。當然我的感覺是她應該是想建議新手從Apple入行,在臺灣比較有機會,但她並沒有明示,所以我也不能代為陳述,不過英文程度好的朋友應該也可以考慮Android,在設定上的難度並不高。
        對於好的UI,吳小姐提供了很好的判斷依據,如下:
1.要了解使用者會做什麼以及不做什麼。
2.要有一定程度的美觀。
3.UI的規劃上,是否有引導用戶的作用。
4.是否提供足夠的訊息。(或稱回饋)
5.是否符合行動裝置的特性。
6.核心的功能是否有突出之處。
7.必須有意見收集的機制。
        吳小姐提供的判斷依據,其實有些是可以不進行使用者測試就可以自我評斷,這應該可以補足小規模公司的不足。接下來吳小姐分享的內容我覺得是經驗的累積。她認為身為一個PM,不能不去了解硬體的規格,這對於管理專案而言可以避免一些盲點。是否使用內建的UI也是值得考慮的點,雖然自製的UI有可能比原來內建的好,在跨平台時也不用擔心介面不同,但是這是對於RD的大考驗,同時也牽涉設計成本,所以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吳小姐認為使用者在意的議題應該是是否夠簡單(easy)、是否可以快速使用(fast)、使用是否有效率(effective)、以及使用過程中是否產生愉悅的經驗(enjoyable),所以規劃者必須將這些因素納入設計規格以及使用性測試。對於宣導的方式,吳小姐提供了不少私藏密技:
1.一對一用msn的方式,跟親朋好友說有新品上市。
2.利用社群網站或是facebook行銷。
3.請人在論壇發表使用的心得。
4.發佈新聞稿,但需要人脈。
5.參加比賽。
6.製作宣導影片放在youtube上。
        在有經費的情況下,可以請專業人士拍攝宣導影片,也可邀請平面媒體或是部落客撰文宣傳。吳小姐同時指出,使用者會允許你犯錯,而你只要快速有效的回應用戶的需求,態度是會讓使用者忠誠的因素之一,所以吳小姐不建議一定要做到100%,保留日後修正的空間,儘快上市收集消費者的意見回饋有時是必要的。
        我個人很喜歡吳小姐分享的內容。在她舉例說明他們的產品在不同平台下載的情況時,她使用圖表說明過去一年下載的數字,用以比較在那一個平台較受歡迎。如果將圖表的數據當作是分子(下載次數),再加入分母(選擇特定系統的人數)下去,我們還可以更清楚,只可惜國內沒有相關的數據。

        在此感謝兩位講者無私的分享,辛苦了,受益良多。 

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