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科學vs設計(四)

        接下來這個系列的文章開始進入比較需要研究以及驗證的範疇,本章將會開始談到大腦的訊息處理如何影響使用情境的設計,但這裡的情境設計並非探討使用者在使用工具時會有什麼樣的習慣或是讓使用者直覺的使用工具,而是要換個角度去思考,怎樣的使用情境,讓大腦內的資訊處理有更好的效率。
        首先讓我們先談到大腦資源分享的機制。認知科學的研究中,我們對於同時進入大腦的多項訊息的處理,有著兩種機制爭論,一種是平行的,一種是序列的。平行的機制是指我們的大腦可以同時處理多筆資訊,但是在平行的處理機制下,多筆同時處理的訊息在正確率上並不會有明顯降低,但是處理的時間會增加;序列的處理是指我們的大腦同時只能處理一筆資訊,但是有著快速的轉換(task-awitch)的能力,所以看起來像是同時在處理多筆資訊。雖然在近年來的研究,筆者認為開始有case dependent,也就是說因為task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機制,但是在現實的物理世界,我們的大腦一定同時在接收大量的資料,所以平行或序列的議題應該轉換成另一種關注的角度,就是大腦在同時處理哪些特定的資訊組合,會產生認知資源衝突的情況。
        何謂「哪些特定的資訊組合,會產生認知資源衝突的情況」?舉例而言,假設讓張三同時唱歌與掃地,張三兩件事都可以同時做的很好,就算是掃到特別髒亂的地板,歌也一樣不會亂了節奏,這代表用手掃地與歌唱兩件事不會有認知資源衝突的情況;那如果要李四一邊玩打地鼠一邊跟人聊人,如果地鼠越來越多,李四打地鼠的速度變慢,那這代表說用手打地鼠與用口跟人聊天這兩件事產生了認知資源衝突。
        讓我們進一步分析張三跟李四的task,張三所做的事情中,輸入的資訊有垃圾的位置(visual-spatial),腦中處理的資訊有回想歌詞(recall)跟判斷要掃哪個區域(working memory),輸出的反應是唱歌(vocal)跟掃地(manual);李四要做的事情中,輸入的資訊有地鼠的位置(visual-spatial)以及友人的聊天的內容(auditory-verbal),腦中處理的資訊有理解友人的句子(working memory)跟要打哪隻地鼠(working memory),輸入的反應是打地鼠(manual)跟回答友人(vocal)。張三跟李四的情況,差別在於張三不必處理語意的輸入訊息,而李四必須接收斷斷續續的語音訊息。
        在認知科學的研究中,自然的肢體動作與進行帶有語意的口語回應,兩者間有高度的共同處理時間的效率,所以邊聊天邊走路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因為走路這個動作是一個自動化的資訊處理過程,所佔用的認知資源很低;但是如果在聊天時,手邊的工作是不熟悉的作業,就有可能產生問題,這是由於談話時會不斷輸入並處理語意訊息並回答,這個過程會不斷的中斷不熟悉的肢體動作,直到肢體的動作進入機械化時,兩者可呈現較高的認知資源共享的效率。這種資訊處理衝突的情況很多,礙於尚無實驗室可以給予支援進行更深入的整理與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信跟我討論,如果你的產品的使用情境需要同時處理多種訊息與作業,我可以代為尋求相關的研究。
        萬一產品使用的情境產生認知資源衝突的情況,也不必太擔心,這時我們所要評估的內容就是去觀察認知資源發生衝突的資訊組合中,哪些作業可以藉由訓練而進入自動化的處理,例如騎腳踏車或開車的作業這些都是可以訓練成自動化的作業。這時了解如何進行評估就是一項必須去了解的知識,這個部份雖然會因為資訊與作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實驗評估設計,但是仍然有一定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參考,這個部份將於往後的章節再說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