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泓志怎麼了?讓認知科學把把脈

        昨天郭泓志被放入15天傷兵名單,這個消息讓臺灣球迷驚訝不已,難道又受傷了嗎?在看過外電的報導之後,受傷的部位不是手臂,而是在心理狀態,既然是在心理狀態,我想就讓我用認知科學的角度把把脈。
        當然在把脈之前我先聲明,在下不是臨床心理專家,也只是業餘球迷,如果有回饋我都會接受的。讓我們看一下我的讀書心得中有一本大腦決策手冊,如果你手中剛好也有一本,請翻開179頁,如果手邊沒書,就讓若塵轉述一下。179頁的案例提到的是1999英國高爾夫公開賽,高爾夫名將范德費(Van de Velde)在第十七洞時領先第二名的選手有三桿之多,對於大部份的人而言,應該都覺得是勝卷在握了,但是最後這一洞他以三帕忌作收,最後輸掉了比賽。
         大多數人覺得這是抗壓性的問題,但是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貝洛克(Beilock)進一步指出是認知出了問題。他邀請一些高爾夫好手到實驗室,請他們在推桿時要注意某個推桿必要的步驟有無確實執行,奇妙的事發生了,大部份的好手的成績都退步了,怎麼會這樣呢?對於專家級的選手而言,所有的技巧已經內化到不經思考(有思考但本身沒察覺)就可以執行,就跟開車開的很熟,還可以邊開車邊聊手機一樣,但是如果我們中斷他們的行為,要他們自我監視(monitor)過程中某個步驟,前額葉的神經網絡就會開始干涉純熟的技巧,讓大腦質疑起原本完美的技巧,進而影響選手的表現。所以在籃球場上,很多球迷會用標語影響敵隊的表現,我想最好的標語可能是「嘿,你出手手腕的晃動跟以前不一樣囉,你受傷了嗎」。

        在認知科學的研究中,專家與新手的思考模式是不一樣的,當自己專業領域遇上問題時,專家的思考會自動將過去的知識結合外界的訊息,直接成為指令,但是新手仍停留在判斷外界的資訊,再將資源慢慢拼湊成一個解決方案,所以如果我們要求專家把某一個環結特別的去提出來,或許就會把專家推回到新手的思考,但這一段純屬推測。

        所以郭泓志有可能因為一時的失投,讓他選擇的錯誤的處理方式,也就是去省視自己的出手動作,近來有球評指出郭泓志出手後會跳起來的動作沒有了,這一點傳到郭泓志耳裡是福是禍就很難說了,現階段不是檢視郭泓志的動作,而是要讓他多投球,少思考。

        那如何下藥單呢?如果大家手邊有Daniel Goleman寫的「EQ」一書,可以翻開到109頁。EQ一書提到一個狀態叫做神馳(flow),這個狀態是指高度效率的執行某項行為,卻使用了很少的認知資源,甚至當事人本身覺得一切都是自動化的表現。就好像籃球場上的運動員,有時候帶球過人的才華不是來自於寫好的劇本,而是一種臨場的完美演出,連當事人也說不上來為什麼選擇那樣的角度上籃,但一切卻又完美像是排演數百次的舞台劇。

        要進入神馳的狀態有兩個要件,第一個是要排除不必要的思慮,第二個是要挑戰比自己能力稍難的程度,達到這兩個條件就比較有機會進入神馳的狀態,我們對照郭泓志的例子,我想讓郭泓志鎖定某個位置投球會是不錯的方式,如果可以借九宮格的道具,逐漸縮小好球帶,讓郭泓志進入神馳的狀態,或許可以一舉衝破「想太多」的窒錮。(或是…….回3A先發一場吧,但手臂不知道有沒有辦法配合就是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