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越少,淹水越多

2010/7/29

        面對幾次嚴重的風災之後,臺灣不論是平地或是山區,都有糟受淹水之苦。有人說,這是臺灣開始進入了極端氣候,大型豪雨發生的機率會越來越高,所以水利建設的防洪規模永遠追不上氣候暖化的腳步,但這是唯一的因素嗎?

  不可否認的,大豪雨確實是造成淹水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有一個因素我們必須要正視。筆者居住的台南市,過去遭遇大雨淹大水的機會並不多,造成淹水的情況大多是突然降下大量雨水所致,但是近十幾年來,其實不用大豪雨,只要午後的雷雨,就常看到水溝洩水不及滿出來的景象,為什麼會如此呢?台南地區有許多區域經過大規模的重劃,原本的荒地經重劃後,就變成了奇貨可居的建地。以前是荒地的時後,地主大多放任其叢生雜草,現在則是蓋起一棟棟住宅,或是改建成停車場,這樣的演變卻造成了淹水的機會大增。

  過去閒置的土地都是任其生草,所以地面都是黃土地,這樣的地表其實在下雨時可以涵養水份,將水滲透至地下水層,這樣子的機制讓過多的雨水不用流到水利系統,就可以避免淹水;但是現在,這些「土」地漸漸變成了房子跟柏油路面,原先涵養水份的功能消失,宣洩到溝渠的水量大幅增加,所以淹水對於無法完整規劃的地區,以後可能將成常態。

  反觀農村地區,最近的土地徵收案很多都是針對農地進行徵收,徵收的目的多是提供工業用地或是科學園區使用。可以想見的,這些徵收案的通過,將導致大量的「土」地變成柏油地,讓土地涵養水份的功能遭受破壞。雖然這些開發案都會進行溝渠的建設,但是這些溝渠的建設也意味的原本應該落在「土」地的水,都要流到大海裡,但科學園區的水利工程可以有完善規劃,周邊地區呢?周邊地區是否水患頻繁呢?這些流到大海的水,有一部份應該要流到地下水層,如果缺乏這些水源,對於地質有無影響呢?我想這都值得去研究深思。

  臺灣的國土規劃,希望可以完整規劃,「強力執行」啊。

留言

熱門文章